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CONTACT

电话:13936919876
邮箱:384660816@qq.com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土与火的淬炼-元通瓦窑

点击次数:1368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返回

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活态传统艺术、技艺、习俗,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似一块块温润的宝石,无须雕琢,自然散发出深沉而柔美的光辉,值得品味、珍惜、留传、研究和开发……作为民间劳动密集型活态非遗的典型代表,四川元通镇坎大罗村的瓦窑从秦汉时兴起,一千多年来,在当地民间艺人的手下绽放光芒、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不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样凝固于历史的某个结点,它的核心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传承的“核心”性会随着民间艺人的老龄化而失传。乡村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务工而不屑继承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又脏又累,收入不高的传统工艺,使非遗接班传承人“青黄不接”,导致许多“活态”非物质文化传承步履维艰。尤其是那些需要大体力和精力去维系的劳动密集型的活态非遗——瓦窑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更显得异常艰辛。
瓦窑,是古建筑中的必需品,它们没有随着岁月一层复一层而蒙上了岁月的风尘,从千年之前的秦汉而来,在民间艺人的捏搓浇灌及精心“烘焙”下,始终如一释放高调的实用性,低调的观赏及收藏价值,成就自秦汉以来的绝美。
走进四川元通镇坎大罗村,直击耳目的便是上演了千年之久的土与火的艺术,那一件件乌黑的青筒瓦器,从经济实用的古建瓦器到型态繁多的纯手工工艺品,无一不是土与火最完美的结晶。而那上百年的“馒头窑”、高温烈焰下赤身作业的窑工、满手黄泥旋转灵巧的制瓦女工……一股古朴、淳厚的远古气息,将你一下带到1600多年前那个人丁兴旺的圆通寺,那个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这种取自四川元通镇地区的黄色黏土,土质细腻,黏性很强,是生产青筒瓦及其它配件的主要原料,其化学成分不含毒害元素,不会污染环境,用作古建筑是绝对环保的好材料。黄色黏土的产地就在元通镇古城村一带,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储量极为丰富,据考证,常规开采可达千年以上。

瓦厂在继承青筒瓦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新工艺,实现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加工,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 产品烧制后具有强度高、变型小、抗冻性好、透气性好、不易裂纹变色、吸水率低及永不变色等特点,质地优良,健康环保的产品深受古建筑用户的青睐。